【行业动态】2022医保谈判出新招,要求企业互砍

发布时间:2022-06-20 02:22:46

一年一度的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工作即将开始。

6月13日晚,国家医保局官网发布《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等4份文件。按照规定,意见反馈截至日期为19日下午5点。

整体而言,2022年的医保目录调整方案与去年时基本一致,分为准备、申报、专家评审、谈判和公示5个环节。按照规定,想要参与的企业在上报药物基本信息、安全有效性等内容之外,还需注明该产品的市场价,以及近两年的销售情况等。

2021年时,国家医保局也曾在征求意见阶段要求标示产品市场价,但最终没能成形。

今年的医保调整方案还有很多其他的特点,如首次公布了国谈药品的续约规则。此外,非独家药品竞价也将成为今年国谈的一大看点。

健识局注意到,今年的国家医保价格谈判工作会在9-10月间进行,并于11月公布结果。

01非独家品种竞价,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

这次医保价格谈判方案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国家医保局专门设立了“非独家药品竞价”谈判的新规则。

本次,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前上市的新通用名品种等6类药品可参与申报。非独家产品也可以参加,只不过需经过专家评审。国家集采中选品种和政府定价药品不得被算在内。

非独家品种进行谈判,最主要的是针对首仿品种,以及目前尚未大规模开展集采的生物类似药。

国家集采政策要求3家以上品种过评才有可能开展。受制于集采开展力度,很多药物来不及纳入到集采中。而且如果只有一家首仿,按规则是不可以集采的。

另外,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等高价单抗类药物,国内已有多款生物类似药上市,但全国范围的集采迟迟没能开展,唯一一个进行集采的单抗品种是利妥昔单抗。

这些此前处于政策盲区的品种,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价格大幅调整。

针对非独家品种,国家医保局设计了独特的竞价规则:只要有一家企业落进医保局设定的心理价位,所有品种都可以按照这个价格进入医保;出价更低的会被定为医保价格。

如果对方报价更低,自己会被动以低价进入医保。这一模式实际上比集采取最低价中选更为惨烈:集采还可以选择弃标,医保谈判则是被动跟随,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

续约是今年医保谈判中的另一个亮点。国家医保局今年给出的续约方案共有三种:纳入常规目录、重新谈判和简易续约。其中“简单续约”是今年提出的新政策。

简易续约针对的是将在今年12月到期的独家产品,且协议期内医保报销情况没有超过预估值的200%。这一类产品在续约时,无论是否准备调整支付比例,都需要进一步降价,只是最终医保支付标准的调整比例有所不同。

以不调整支付范围的药品为例。国家医保局会依据这类药品的医保实际支出和基金预算影响算出一个比值,并以此为标准确定报销比例下调的幅度。这一比值如果≤110%,支付标准不做调整;而比值在110%到200%之间的,支付标准则下调5-15%不等。

这一政策主要是由于“简单续约”的品种在实际销售中卖得较好,医保支出较多,因此今年谈判中要再次降价或降低支付比例。

国金证券的测算显示,这两种情况最多可能产生的降幅均为25%。

02已有企业主动降价,鼓励罕见病药物进医保

2021年国谈曾创下两个“新高”:117个入围品种的谈成率高达80.34%,成为继2018年抗癌药专项谈判后最成功的一场国谈;67个新进药品平均降价61.71%,70万一针的罕见病“天价药”降至3万元左右,创下历史最高点。

2022年,疫情防控形势、经济形势、医保基金给付形势等都不能与去年同日而语。国家医保局自身都会有更大的砍价动力。

健识局注意到,今年以来,多家企业的明星品种都主动调低了挂网价,只为抢下一个国家医保目录名额。

6月9日,山东省药械集中采购平台发布的一项公告显示,罗氏用于治疗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口服药物利司扑兰由最初的每瓶6.38万元调整为1.45万元。按新价格计算,患者未来使用这款药物的年费将被控制在45万元以内。

利司扑兰在2021年时曾通过国家医保局的形式审查,但最终没能入围。而它的竞品,渤健旗下的诺西那生钠则以一针3万、年费不超10万元的价格成功入围。今年罗氏在谈判之前大幅降价,意图十分明显。

诺西那生钠之外,2021版国家医保目录还纳入了另外6款罕见病药物。这一次,国家医保局格外提及:鼓励儿药和罕见病药物参与医保目录调整工作,并放宽其上市期限,只要是在今年6月30日前上市的产品均可参与。

更多“天价药”进医保,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据行业媒体整理,目前符合今年医保申报标准的药品数量多达170个,其中大多是2021年时参与申报但没能谈成的品种。

外界最大的看点,还是外资药企的几款PD-1。K药会不会还拒绝医保?阿斯利康会不会想通了?这都会给国产品种带来很大的变数。今年,康方的派安普利单抗、复宏汉霖的斯鲁利单抗等国产PD-1类药物都已经上市,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健识局  2022-6-15